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我校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数字皮影艺术创作人才培养》汇报展演暨结业仪式被国家艺术基金官方报道

文章来源:影视艺术学院 发布时间:2018-01-05 00:00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的指示精神,满足群众新期待,为广大群众提供更为丰富的精神食粮,2017年12月11日至12月15日期间,我校国家艺术基金《数字皮影艺术创作人才培养》项目,以公益演出的形式向公众展示项目优秀成果,进行了为期五天的文艺惠民演出。2018年1月3日,国家艺术基金官方发布了题为《作品展演进社区 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 数字皮影艺术创作人才培养>结业》新闻,此前我校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数字皮影艺术创作人才培养》汇报展演暨结业仪式被国内多个权威主流媒体(光明网、中国网、凤凰网、中国青年网、中华网等)相继报道。

《数字皮影艺术创作人才培养》由辽宁师范大学组织实施,以培育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以提高艺术素养,提升专业能力,拓宽艺术视野,涵养创新能力为目标,重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厚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加强数字皮影艺术人才的专业技能和创作能力,立足文化传承与创新,力争出人才、出精品。通过集中授课、小组研讨、名家讲座、实地考察、实践创作的方式,深入挖掘皮影艺术的技艺特点,依托辽南辽西皮影独特的人文景观和审美价值,用数字艺术赋予传统皮影工艺以新的生机与活力,培养中国传统皮影工艺的创新型人才。

项目组聘请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阿凡提的故事》《猴子捞月》编剧凌纾、《宝莲灯》导演常光希、《葫芦兄弟》首席动画设计沈如东、《马兰花》导演姚光华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宋国超、刘景春等为导师,带领学员深入北京故宫博物院、大连现代博物馆、大连市动漫产业基地、大连市瓦房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走进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大连市复州古城遗址、大连市安子山古遗址群、大连市旅顺闯关东基地进行采风调研,通过探寻皮影艺术特色和动画艺术发展历程,感受前沿数字信息技术与中国文化遗产的完美融合,拓宽眼界与思维,挖掘创作素材,不断激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意识。在为期60天的集中授课中,学员在老师们细致入微的点评与指导下,进行多轮剧本汇报和作品答辩,潜心创作出10余部数字皮影动画作品及3部创新形态的皮影戏,并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作品汇报展演。

在作品汇报展演中,学员们走进社区、学校、博物馆,将项目成果与公众分享,不仅展示了优秀的传统皮影文化,更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在大连市白山路街道莲花山社区、星海湾街道星海广场社区、白山路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大连市现代博物馆,学员为党员干部、社区居民以及众多慕名而来的观众进行了皮影作品演出与展播,演出现场反响热烈,不少老人纷纷激动的走进后台与皮影学员交流,感受现代皮影创新后的独特魅力。

学员还分别来到大连工业大学、大连市甘井子区特殊教育中心、大连市盲聋学校及大连市日新学校,耐心生动地为同学们介绍和展示皮影艺术,让学生用自己的双手去触摸和感受皮影,将皮影艺术的魅力传递给更多年轻人,为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做出努力。而汇报展演也让一些特殊的学生,在寒冷的冬季感受到了温暖的精神关怀和艺术享受,《数字皮影艺术创作人才培养》项目组将继续延伸关爱行动,让更多特殊儿童受到艺术的浸染。

2017年12月15日,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数字皮影艺术创作人才培养》在辽宁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院举行作品汇报展演暨结业仪式。项目负责人辽宁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院院长石竹青表示,《数字皮影艺术创作人才培养》的结业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是意味着对传统文化进一步的开拓与传承,期待学员们继续探究皮影艺术创作,秉持匠人之心,怀揣敬畏之情,将皮影艺术发扬光大。

此次国家艺术基金《数字皮影艺术创作人才培养》项目共进行了八场文艺惠民演出,项目组不仅主动深入社区、学校、博物馆等地,更为老中青三代人带去了欢乐,传递了党的声音与关怀,传播了主旋律与正能量。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进行着有益的创新与传承。项目组成员将不忘初心,牢记文化惠民、文艺为民的使命,坚定文化自信,强化责任意识,把握新时代脉搏,承担新时代使命,传播新时代声音。深入人民、服务人民、造福人民,创造出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