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媛,研究生学历,辽宁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副教授,辽宁省电视家协会会员、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影视创作与批评。主持及参与省部级课题多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多次获评优秀指导教师,担任多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指导教师,指导学生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等各级各类奖项,指导学生论文在挑战杯等省级赛事中获奖,教学成果曾获辽宁省本科教学成果奖。主要讲授课程:影视编剧基础、影视短片创作、影视项目研发、影视文化传播等。
庄君,女,辽宁大连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辽宁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大学电影学博士,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后,哈佛大学访问学者。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电影史、东亚地区影像历史与文化、数字影像研究与微影像创作。
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辽宁省电影家协会理事,AAS亚洲研究学会会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员、中国高等教育影视教育专业学会会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员、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会员。
主持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3项,主持完成国家社科艺术学一般项目“日本影像殖民与东亚电影交涉史(1896-1945)”,主持在研教育部重大招标课题“中国图像传播通史研究”子课题“当代篇:数字图像”;主持完成教育部青年课题“‘满映’与东影”以及辽宁省教育厅一般项目、上海市大文科项目、大连市社科等项目;完成横向课题多项。在《当代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等期刊、光明网等媒体发表学术论文和评论文章多篇,翻译出版儿童教育读物多部。科研成果获得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论文一等奖、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届、第十一届“学会奖”论文类(理论)二等奖,辽宁省社会科学学术活动月青年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东北三省电影论文一等奖。获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第三参与人),获大连市政府奖三等奖1项(第二参与人)。担任17届金鸡百花电影节金鸡国际影展专家评委、第9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影片评审、第37届大众电影百花奖评委、第8届钓鱼城大学生影评大赛评委、第1届白日梦奇幻青年影展评委。
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并发表。2012年起参加“中国电影史”年会多届,主要集中于中国早期电影史及中国电影自诞生至五十年代的史论研究。在“电影与国家:历史、理论与实践”"中国电影学派与上海电影""交互的东亚城市与早期中国电影""国际儿童电影论坛""亚洲电影教育论坛"(蒙)“AAS-in Asia2024年会(印尼)”“RMMLA学术年会”(美)等学术会议发言;“AAS-in Asia2023年会(韩)”担任单元主席并发言。
策划采访英国文学家珍妮特•文森特、香港电影导演关锦鹏、台湾导演林奕华、作家梁鸿等多场文化交流活动。受邀参加意大利第58届波莱托国际艺术节Spoleto Festival进行作品展映及交流,编剧话剧《张贞慧》社会公演,新华网等权威媒体报道。
指导学生作品百余部,获国际级、国家级、省级奖项70余项,包括中宣部宣教局等主办第四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微电影(微视频)展映三等奖、上海大学生电视节评委会紫丁香大奖等。多次获国家级、省级优秀指导教师称号。指导学生作品完成成果转化,多部作品被“学习强国”平台、大连市文明办等采用。指导学生完成国家级、省级大创项目多个,获得国家级大创优秀结项,指导学生完成“互联网+”获省级银奖、创业大赛获得辽宁省铜奖。
左亚男,女。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硕士,辽宁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博士。
任辽宁师范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评论专委会理事、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微电影专委会理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台港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青年电影家协会会员、辽宁电视家协会会员等;兼任《中外军事影视》特约评论员,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ISFVF)评委。
主持国家社科艺术学、辽宁省社科、辽宁省文联重点项目、辽宁省科协、辽宁省社科联、大连市社科项目多项。发表论文50余篇,包括在《当代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等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16篇;在《四川戏剧》《电影评介》《电影文学》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专著两部,参编教材及专著5部。
科研成果获《21世纪中国类型电影的地域书写》获得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五届“学会奖”评论一等奖、入围第七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评论奖;论文《北方影都——大连城市影院建设与发展报告》获得第十七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优秀学术论文奖二等奖论文;《直面而愤怒:存在主义视阈中马丁•麦克唐纳的电影选择》获得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学会奖”评论二等奖;论文《直面而愤怒:存在主义视阈中马丁•麦克唐纳的电影选择》获得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学会奖”评论二等奖;论文《男性传奇中女性价值的上升、彰显与实现》《和与不同:中美现代战争片比较研究》分别获得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学会奖”、第十四届“学会奖”评论三等奖;论文《消费时代文化产业的嬗变——以辽宁影视剧创作为例》,获2015年辽宁省第5届社会科学学术活动月青年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论文《男性传奇中女性价值的上升、彰显与实现》被国家学习强国平台转载……
主持省一流课程一项,获批省教改项目一项,校级教改项目4项。
指导学生作品百余部,获国际级、国家级、省级奖项60余项。作品《臧韵——白族扎染技艺的时代传承与运营模式建构》获得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国赛铜奖、作品《“凡音天下”原创数字音乐平台建设》获得2020年辽宁省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金奖及省级优秀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多次获得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全国大学生计算机大赛金奖……
陈臣,男,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辽宁师范学影视艺术学院副院长、校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副主任、大连市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电影剪辑学会短视频艺术委员会常务理事、辽宁省文联短视频协会委员、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文艺理论家协会会员、辽宁省电影家协会会员。
主要研究方向:影视拍摄与后期制作技术、纪录片创作、中国传统文化数字化传播。
主持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东北皮影戏数字化交互传播推广平台建设》、辽宁省教育厅项目《“大连力量”系列公益短片创作研究》《辽宁地域皮影戏史料研究与纪录片创作》,主持大连市社科联重点及一般项目《“邪与防”反邪教警示微视频大赛展演》《纪录片于大连城市传播的有机融合研究》《“大连好人”系列公益广告创作研究》《公益记录片创作研究》《摄影艺术在基础教育中的美育功能研究》,与政府及企业签订横向课题《人物形象公益宣传片拍摄》《视觉文化传播语境下的幼儿园宣传片拍摄》《庭审实质化改革成果数字化策划与创作》等多项。多篇论文在《电影评介》《当代电影》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字影像数据管理技术与工作流程在专题片制作中的运用——以辽宁师范大学70周年校庆专题片制作为例》获东北三省电影论文评比一等奖。
主讲课程《影视摄像技术》《直播晚会中的视频策划与创作》分别获评辽宁省线下、线下线上混合一流课程。作为参与人,获得辽宁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指导学生完成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项,省级2项。导演作品《最美的语言》获得辽宁省推广普通话宣传周系列宣传品征集评比活动" 特等奖;拍摄作品《来时的路》获得“科讯杯”全国传媒专业高清暨DV作品大赛年度最佳作品;导演公益广告《一卡倾心》获得全国社保推广宣传片比赛二等奖;创作抗疫MV获国家教育部办公厅“共抗疫情、爱国力行”主题宣传和网络文化成果征集活动二等奖;指导学生作品百余部,获国际级、国家级、省级奖项30余项。多次获国家级、省级优秀指导教师称号。指导作品《迎风飞翔》《养鸭人家》等7部作品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现之旅频道、大连广播电视台播出,带领学生团队拍摄制作辽宁师范大学60周年、65周年、70周年校庆宣传片。
2014年荣获辽宁师范大学校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2015年荣获辽宁师范大学校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
2015年荣获辽宁师范大学校优秀教育工作者荣誉称号
2016年荣获辽宁师范大学校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2016年荣获辽宁师范大学校优秀实践指导教师荣誉称号
2019年荣获辽宁师范大学校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2019年荣获辽宁师范大学校科研工作先进个人
2019年荣获辽宁师范大学校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2020年荣获辽宁师范大学青年五四奖章荣誉称号
2020年入选辽宁省第十四批“百千万人才工程”万人层次
张萌,中共预备党员,讲师,先后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辽宁大学,获得理学学士、艺术硕士。现为辽宁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专任教师、专业负责人。研究方向为广播电视、中国电视剧研究、教学管理。主要讲授课程:广播电视概论、中国电视剧名篇解读、访谈节目制作等,指导学生专业采风课程外出拍摄,并完成多部影像作品创作。主持和参与教学改革项目多项,在省级期刊发表教研及学术论文多篇。
金灿,现任纪实影像工作室负责人,讲师,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专业戏剧导演。辽宁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纪实影像创作,电视节目形态研究。曾在胶片电影《纸相机》任副导演。该电影在韩国国际影展中,获”优秀影片”奖。参与创作制片的08年奥运会宣传片获优秀制片人奖。主持校级教学改革一项,参与省市级教改项目多项,参与制作拍摄横向课题多项。发表省级以上科研教改论文多篇,指导学生获批省级、校级大创项目多项,主要讲授课程:影视产业经营与管理、电视节目形态研究、影视项目研发、广播电视编导等。
王敏,硕士研究生,讲师,专业科研方向为纪录片创作研究、广播电视编导和文学研究。获得成果:以纪录片创作研究为重点,主持省社科联项目《弘扬新时代“辽宁精神”的新媒体纪录片价值研究与实践创新研究》(2020lslktyb-060)和省教育厅项目《新媒体语境下大连海洋型城市形象塑造》(H201783629),主持完成市社科联项目2项(2016dlskyb069和2017dlskyb057),校级课题1项(cx20160121);作为子课题负责人或核心成员参与教育部、省、校各级科研项目4项。已经在《电影评介》、《文学教育》、《戏剧之家》、《新世纪剧坛》等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7篇。
刘晓婷,影视艺术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影视创意创作与影视文化传播。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员、辽宁省电视家协会会员、大连市评论家协会会员。主持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项辽宁教育厅项目、2项大连市社科联重点项目;参与国家艺术基金4项,同时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科研获奖10余项,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文化生态视域下十七年中国动画民族风格研究(1949-1966)》、教育厅项目《口述史视域下皮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路径研究》、大连市社科联重点项目《文化生态视域下大连影视文化品牌建设研究》、大连市社科联重点项目《大连影视产业发展现状、发展对策以及政策支持体系研究》;主持辽宁师范大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全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并在CSSCI期刊《当代电影》发表两篇论文《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动画的民族化身份认同与文化建构》《基于隐在受众审美观的暑期档国产电影观察》。
线晨,毕业于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获影视制作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师,讲师。辽宁省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大连评论家协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短片创意创作研究,艺术文化与社会传播,西方电影研究等方向。主持大连市社科联项目、校级开放实验室等项目,参与多项省、校级社科联、教改项目,指导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两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两项,并获评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年会”最受欢迎项目“奖。指导学生短片创作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专业竞赛奖项。组织并带领学生参与国际交流项目“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活动,作品获全国二等奖。
卢芳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师,讲师。 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有电视台新闻记者及编导工作经历,新形态节目研发工作室负责人,主讲课程:《电视栏目策划》、《广播电视写作》、《广播电视编导》、《影视项目研发》、《广告赏析》等。多次指导学生获得高级别专题片、广告片奖项。2018年获第十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张雅玲,武汉大学文学硕士,辽宁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院讲师,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员;主要从事电影评论、戏剧影视文学创作。参与省部级课题多项,发表论文多篇;指导学生获批省级、校级大创项目多项;指导学生短片作品在国内赛事中多次获奖。
王林彤,辽宁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上海戏剧学院戏剧与影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戏剧影视文学创作、影视传播学、影视文化研究。在国内学术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出版专著三部。主编一部中国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概论》。
由一林,讲师,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专任教师,中国录音师协会会员。主讲课程:录音技术、影视声音、影视音乐、声乐基础等。